双百扶贫
您当前的位置:

扑下身子 甩开膀子 干出样子——省精准脱贫先进驻村工作队、市委统战部驻阜城县东郑村工作队扶贫纪实

发布日期:2018-11-29  16:36:20 来源: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“明天记得先把老倔头门口的废砖块儿清走,不能影响排水沟施工进度;王爱国今年第一次改种大豆,记得提醒他参加种植技术培训;哦,对了,明天市医疗服务队来村里义诊,记得帮刘大娘排上号,她家离村委会比较远,腿脚又不方便,让她别着急赶路了......”深夜的东郑村小院里,衡水市委统战部驻阜城县东郑村工作组正在安排明天的工作,虽然都是小事,但他们一件都不想落下。

东郑村,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城东30多里,毗邻沧州市东光县,开车往返一趟县城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,全村共有57户,196人,耕地530亩,人均收入仅2500元,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。2016年春节刚过,市委统战部精准扶贫工作队就早早的进驻了这个并不太显眼的“小穷村”。而村民们并不以为然,认为这必定也是一队“吃饱喝饱、撂挑子就跑”的人马。得知这件事后,工作组暗下决心:俯下身子踏下心,抛下杂念扎下根,就不信东郑村脱贫这块硬骨头啃不动!

下真功,把贫困底子搞清楚

东郑村到底啥情况?工作队入村伊始,年近古稀的老村支书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。队长杨立水意识到,必须搞明白群众怎么想的,才能规划下一步怎么做。在他的带领下,工作队把脱贫政策揣在兜里,开始了全村摸“穷底”大走访。

“你们又来搞走访!看着倒是有模有样,俺们村该咋收拾你们知道吗?我劝你们吃喝完以后早点走人,俺们老百姓真禁不起这一波波的折腾”没想到刚到街口,就碰了一鼻子灰。说这话的正是放羊的村民刘万林。被村里的羊倌泼了一身冷水,工作队一行3人尴尬的笑了笑。

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两脚泥;农民不好干,种啥都不挣钱;城里人有柏油路,为啥俺们农村没有;不打麻将能干啥,街上连个灯泡都没有,我倒是想出去跳广场舞;俺也不想光等着政府养活,可是俺连自行车都不会骑,能去哪打工呢......”入户走访历时4天半,工作队把确定贫困户的程序和原则讲清楚,把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明白,激励大家要争当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。几天下来,他们没有吃过村里一顿饭,没有喝过村民家里一碗水,却梳理汇总了涉及贫困意见共计4大类13项。

“这个村子民风淳朴、群众脱贫意愿强烈,咱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变个样。”工作队长杨立水在走访总结会上目光坚定地说。与此同时,另一种声音很快在村内传开:这次来的这几个干部好像不喜欢吃肉喝酒,看着像几个干实事的家伙,难道咱们的日子真要变个模样?

一路走访下来,工作队注意到,受传统的扶贫方式和依赖观念影响,东郑村民对贫困户、贫困人口能够得到政府扶贫款项的意识根深蒂固,因此,村里“争当”贫困户的现象比较突出。为此,他们以扶贫政策为准绳,先后多次与村两委沟通协商,确定了依照“五看”“五不录”“六优先”原则,把稳妥推进“建档立卡”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总阀门,充分保证了工作精细不出事,稳定群众不闹事。

通过深入走访,在详细登记房产、家产、生产情况、收入来源等信息的基础上,工作队认真宣传国家的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政策,结合村两委意见和群众反映情况,初步拟定贫困户25户。随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,将其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全村通报,现场以村民举手表决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确认。同时,在会上公布工作队员的随身电话,对有其他意见的群众,可以通过与工作队员单独沟通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。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,贫困户张榜公示5日,全村未出现任何杂音。

聚众力,把村庄“面子”抓利落

东郑村基础设施匮乏,村两委没有会议室,村里街道高低不平、垃圾遍地、残垣断壁破烂不堪。在与村民拉家常时,工作队发现,研究用好上级扶贫政策,彻底改善村容村貌是当务之急。

2016年10月,在一次政策咨询电话中,工作队从县扶贫办那里得知全县正在搞“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”,这个机会怎么能错过。一趟趟的进城跑办,终于把相关政策搞明白了。在乡镇党委的帮助下,道路施工按照计划开始了,尽管天已转凉,但是施工现场没有一名队员躲在后面,他们主动联系县交通局业务人员,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全程监督,吃在一线、干在一线的行为让村民无不动容。劳力不够村民上、饭菜不够村民做,在村干部的倡议下,越来越多的群众也主动参与到街道硬化工作中,仅仅1个月的时间,总长近2.5公里的街道就实现了全部硬化。

“村里基础设施落后,咱们能不能在‘双百扶贫’上面想想办法?”队员王相立的这个建议,让工作队的思路活了起来。

“双百扶贫”是省“千企帮千村”行动在衡水市的具体实践,由市委统战部牵头。工作队将想法向市委统战部领导汇报后,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。衡水市中铁建集团当即出资10万元,并帮助工作队赶赴德州灯具市场,为东郑村购买并安装了大功率、高蓄能、智能化的太阳能路灯20盏,晚上通宿照明,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和休闲娱乐;同时利用捐赠资金修建了300平米的文化休闲广场,配备了体育器材、高级音响设备,农闲时间,村民们聚集在一起,扭秧歌、跳广场舞、踢毽子,精神文化生活从此变了个模样。

东郑村南不远处有一条清运干渠,2016年南水北调通水后,这里一直是村民休闲垂钓的乐园。“用地下水浇地,一亩地成本大约需要30元,如果用河水浇地,再铺上防渗管道,一亩地成本大约在3.5元,方圆530亩农田,一年下来就能节省成本5.6万元。”望着碧波荡漾的河水,工作组又打起了干渠主意。

他们在镇政府的协调沟通下,配合县水利局,依托南水北调工程的辐射效应,为村里修建了2座扬水站,安装了2台变压器。在全体村民的帮助下,工作队一鼓作气,挖沟、铺管、填埋、压实,短短6天时间,完成了2800米防渗管道的铺设作业,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以后的浇水成本,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。

求实效,让贫穷“里子”变个样

做鞋要有里儿有面儿,干扶贫也一样。精准脱贫关键靠产业,说到底就是要思考如何让贫困户增收致富。

近两年,受市场需求疲软、进口原料代替量巨大等多种因素影响,玉米市场持续低迷,原本能卖到1.4元/斤的玉米,只能在0.7元/斤左右的价格出售,一谈起玉米棒子,村民们的脑袋就像打了霜的茄子。“不把增收这个问题解决好,以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”队长杨立水喃喃自语着。

经过初步分析,工作队从产业结构、种植方式入手,谋划盈利情况,随后利用个人关系与北京赛禾农业科技公司多次取得联系,委托他们根据市场发展需求,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。同时,动员贫困户解放思想,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品种上解脱出来。2016年6月,在与北京赛禾农业科技公司多次商谈后,该公司在分析土壤成分、选定种植品种的基础上,决定在东郑村设立“冀豆17示范种植园”。第一年就有18户贫困家庭参与播种56亩,亩产均在600以上。同时,工作队积极联系衡水市吉美超市进行集中收购,几吨的大豆被一次性运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,数着手里的钱票子,相较种玉米,一亩地能增收400多元。

东郑村养殖业起步早,但规模小,增收致富效果不明显。工作队驻村后,多次走访刘万林、高峰等相关贫困家庭养殖户,鼓励他们放大视野、做大规模、扩大发展。问政策、跑贷款、学技术、提建议......热心、真诚的帮扶措施和帮扶意见,让刘万林这个羊倌有点不好意思,当初工作队刚进村时,就是他在大街上给队员来了个下马威。如今,有了这么多干实事的干部帮忙,村里的几个贫困户更是卯足了劲。目前,刘万林养羊已经从30头发展到120头,高峰的养鸡场也从3000只发展到了20000多只,年收入分别达到了5万元、10万元。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,陆续又有六家贫困户开始尝试养殖生产。

按照“一村一策,一户一法”要求,工作组依托古城镇灯具市场的辐射作用,鼓励、扶持两个贫困户家庭开展灯具零部件加工服务,同时与负责人多次沟通,吸纳了本村的12名贫困人员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生产,实现了人均增收近3800元。

如今的东郑村,村庄整洁有看头,村民生活有奔头,白天生产勤致富,晚上广场舒筋骨。而工作队员们,依然在思考着下一步的打算,新建村委会、街道美化绿化......正是他们,默默地坚守着心中的信念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宗旨;也正是他们,兢兢业业、一笔一划地书写着村庄的未来。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